中国盛产名牌,摆上两张办公桌便可自诩为“全国××组织”,电视上一打广告就家喻户晓,以至于大家对名牌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界也“名师”辈出,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校万校名师出”。企业为了推销自己、追求最大利润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追求名牌效应本也无可厚非,但教书育人的学校里名师泛滥则耐人寻味。

名师评选的初衷是宣传名师,发挥名师效应,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既然是评选,就会产生竞争,有其量化的标准,比如获得什么级别赛课的奖项,发表多少篇论文,学生成绩达到何等程度等。由于名师头衔可以享受相应的待遇,在名利的驱动下,在这种论斤沽价的评选方式愈演愈烈,教师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有的地方为名师划定年龄资历等标准,甚至量身定做,使真正的优秀教师总是落选;还有的地方为安抚人心按层级设有市名师、区名师、街道名师、校名师、级名师,以至于学校过半教师头上都罩有名师光环。评选使大量的“名师”脱颖而出,并陆续离开了教学一线,甚至出现了“十个名师九个官”的奇怪现象。有的被评不久就走上了行政岗位,有的忙于比赛获奖,还有的正在著书立说……学生在他们的眼里已不再重要,自己的成功成名才是头等大事。缺乏科学公正的名师评选将曾经敬业爱岗、积极进取的青年教师一步步地引向出人头地的名利场,并蚕食着他们教书育人的美好梦想。

当今社会并非不需要名师,但需要名副其实的名师。魏书生、钱梦龙、叶澜等名师的成功成名无一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果。那是几十年如僧坐禅、潜心静读的积累,也是呕心沥血、诲人不倦的结晶,更是大胆试验、博采众长的回报。一名优秀教师以他高尚的师德修养、渊博学识和教育业绩赢得学生、家长、社会以及学校同等的广泛认同和赞扬,久而久之,他在人们心目中就美名远扬了。因此,名师的成长强调的是功到自然成,而非“拔苗助长”式的“评”和“选”。

我们与其费尽心思地评选名师,倒不如为名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要加强师德教育,倡导以德立教、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名师价值观。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两把尺子”追求人格的完美,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她一辈子追求完善人格的塑造,一辈子坚守教书育人的阵地,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这种超脱名师的境界令人仰之弥高。二是开放创新,营造民主和谐的名校氛围。名师与名校息息相关,缺少名师的学校一定称不上名校。只有在开放创新的管理模式下,名师才有产生的可能。一个家长式决策、思想封闭、管理粗放的环境只会让优秀教师变得平庸和懒惰。三是要推进继续教育,推崇终身学习的名师风范。名师更应该是善于学习的典范,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楷模。只有不断学习,名师才有源源不断的教学灵感,才能永葆艺术的青春。四是要重视新教师的培养,打造未来名师的摇篮。我们的目光不要总是盯在名师的身上,工作不要围绕名师打转,能慧眼识别明日的名师并加以培养才是学校之福、教育之福。学校要充分利用名师资源,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为未来输送更多的名师。

希望中国有更多任小艾、于永正、李镇西、窦桂梅式的名师涌现,但绝非是一轮又一轮“评”出来的。对于广大教育战线上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的教师来说,本需作人梯,出名何太急。名师评选活动该歇一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