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妙华    华南师大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
                          武丽志    华南师大网络教育学院发展规划部部长

     

2.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人学习者在学用结合的过程中随时会将自己在实践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带到新的学习环境中来。基于此,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阐述力求简单明了,重在启发和对实践的指导;实践活动及案例力求真实、典型,可操作性、可移植性强。 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让学员不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包括现代教育思想及教育技术技能在内的教育技术能力的综合提升。

3. 统一与差异的结合。虽然不同的学习者报名参加同一个课程,但各自经验不同,对学习的期望也存在差异。谁来决定最终的学习需求呢?课程在设计之初即特别强调了对该问题的求解,并主动倾听两个方面的声音:一方面是教师,他们作为社会和学科专家的代表,洞悉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有其认为该教且必须教的东西,并提出统一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是学员,他们清楚自己欠缺什么,需要什么,最急迫的是什么。这两个方面的诉求共同构成了 “现代教育技术” 课程内容组织的依据。

(二)课程资源

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学员实践个性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中小学教师汲取营养,实现自身成长、专业发展的沃土。华南师范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根据成人工学矛盾突出,多使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的特点,采取一体化和立体化设计,构建了“网络课程+印刷教材+移动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资源包,较好地适应和满足了不同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的成人学员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

1.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 “现代教育技术 ”诸多资源的核心和纽带,其包含资源类型丰富(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互动性强。网络课程针对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技能差异大的特点,设计了“自主学习+专家引领+实践活动”的进阶型内容组织形式。学员在掌握“自主学习”模块基础知识前提下,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适合自身需求的专题任务进行引领式“进阶学习”。 此外,除了采用超媒体形式呈现基本教学内容外,网络课程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优秀示范课例、 学生作品等供观摩、学习。

2.印刷教材。印刷教材具有低价、便携、使用方便、保存长久等优点。课程组专门设计、开发了面向成人学习者的印刷教材。教材集知识内容(正文、信息岛、扩展阅读、典型案例等)与学习活动(思考、讨论、实践、链接等)于一体,版面设计活泼,综合运用了标题、图标、符号、字体、字号、加粗、加着重号,以及底纹等表现手法,意在突出重点,增强可读性,促进学习的持续、有效发生。此外,教材特别采取对话风格,表达信息力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并通过使用第二人称表达方法,促进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实现了“有指导的教学会谈”,从而十分适合学员利用教材自学。

3.移动课程。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适合移动学习的材料,并支持学员使用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如 ipod 等) 登陆课程手机平台(http://jpkc.gdou.com/mjy)浏览课程、参与讨论,获取学习进度等。另外,本课程的移动课程与网络课程使用同一数据库,从而使得不同学习方式得以无缝链接、完美整合。从学生体验来看,无论是网络课程,还是移动课程,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均做到了界面整洁、大方,布局合理,色彩搭配协调;交互操作简单、便捷,链接深度合理;交互内容灵活、开放、可扩展,表现形式多媒化,媒体使用恰当等特点。此外,课程将教学内容模块化、专题化,各部分的视频导学(或指导)一般以 30分钟为单位,方便学生利用零散时间学习。

三、过程与评价
过程与评价是保障学习质量的关键。华南师范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以教学目标为指引,根据在职中小学教师的特点精心设计系列学习任务,并始终坚持以学员为中心,注重和突出学习的流程,强调学习的过程参与和形成性评价。学员登录教学平台,能够凭借清晰的导航轻松进入和持续开展学习,并顺利完成任务,获得过程性评价数据。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