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世界遗产学的传播者 张习明教授

访谈嘉宾:《世界遗产学》主讲教师 张习明教授
访 谈 人:《华师在线》责任编辑 贺义梅

贺义梅:您为什么选择在网络教育学院讲授公共选修课,您认为网络公选课和传统的面授课的区别是什么,《世界遗产学》的面授课与网络课哪一个影响更大一些?

张习明:刚开始,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网络公选课,后来是我们旅游系甘巧林主任极力地推荐我开网络公选课,因为它不局限于一个班级,一个系,它可以让全校的学生来听,再传递到其他人当中,现在还不止全校学生了,还有很多学校的学生。我想,《世界遗产学》可以“走出去”,这不仅是课堂,也是走出课外,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世界遗产,从两三个人到全部人,这其中的吸引力和影响是不一样的。华师实行的网络公选课在很多学校还没开设,网络公选课以后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好好经营的话对教育将有很大的贡献。

面授课在旅游系已经开设,也很受欢迎。因为授课时间较长,讲得也更深入,跟老师面对面的时间也比较长,他们可能因为喜欢这门课而喜欢老师,或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这门课。但网络公选课可能更多的是课程内容受学生喜欢,同时,网络公选课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去学习这门课程,可能你并不知道学生在哪里,而课程的受众区域却越来越广,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欧洲一些国家的很多学校规定一定要修这门课,以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我们的学生也需要了解中国的哪些文物是属于世界级的,如何去保护它,如果不好好保护将面临怎样的状况。这种观念需要得到传递,如果保护得越慢,破坏有可能将更大。

因此,我选择从教育的角度去保护世界遗产,可能有学生会问我:“整个社会如此之大,我们单凭一己之力怎么可能有影响力呢?”我的回答是:现在你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当你走出社会时传递这样一种保护的信念,并用行动保护它,这种无形的力量也是巨大的。

贺义梅:如果今后华师网院面向全国的本科生开设《世界遗产学》网络课程,那您接下来会怎么做呢?

张习明:如果这门课在今后面对全国开放的话,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构想:
    第一,我需要将课程内容更加精致和丰富一点。实物内容将更加本土化,如面对北京的学生,实物案例将更多地涉及北京地区的文化遗产,让学生先对自己身边的文物产生荣耀感,再对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文化遗产产生荣耀感。

第二,将世界遗产学的实物按照国家细分,用不同的文字、图片展示。也可以尝试考试的模式,让学生更加深刻、更加牢固掌握世界遗产学的知识点,其实很多文物局、考古学的专业考试都会涉及世界遗产学的知识。

第三,我们可以尝试举办一个世界遗产学专业网络教育硕士进修班,实行面授,网络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讲座,增加更多的讨论机会。如我在台湾开办过6个讲座,针对6个不同的主题。

第四,我将会去不同的学校举办讲座,面对面地介绍世界遗产学。向全国征集对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考察的学生,在各地建立实地教育基地。并希望借助华师网络学院的平台,举办一个全国的夏令营、冬令营主题活动,这样可以推广世界遗产学,又可以推广华师的校园开放教育。前段时间我带了31位学生到韶关丹霞山考察,使他们了解申报世界遗产所需做的努力和解说系统的重要性。过几天我还打算带一些学生到澳门考察澳门历史古城区的城市建筑和中西交融的文化风貌。白天我领他们去澳门的18个世界遗产景区去学习、参观,晚上带他们到赌场看看,让他们了解文化遗产与城市现代化如何共处。

总之,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让世界遗产学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理念慢慢地走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平,让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做得更加健全和完善。

(采访手记)学生评价:

开学初,成功选到这门课时十分的庆幸的。虽然小时候没有条件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但我还是对仅有的几本有关中国名山大川的书爱不释手,一直津津有味地看中国名山大川的图片,并为生长在中国这个美丽的国度而自豪。
    然而,很遗憾的是,由于我是在大学城读书,没能参加老师的面授,老师讲得很用情、很投入的知识和趣事,在电脑前的我并不能感同身受,只能从视频中了解世界遗产的有关知识,了解世界遗产的有关组织、申报的过程和其他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申报措施。
     但是,大半个学期下来,我觉得收获还是很多的。通过学习世界遗产学概论,我深入思考了许多。从前,我只知道为中国的名山大川而自豪,只懂得欣赏美丽的风景,只是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世界遗产,看我们人类共同的珍宝。现在,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了解到我们世界遗产的分布,世界遗产的申请,我们国家申报世界遗产的优劣势,懂得设身处地的为申报世界遗产思考,懂得世界遗产更深层次的意义,会为遗产遭到破坏而痛心疾首并认真思考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我认为,遗产地的破坏,是因为缺乏对世界遗产有个正确的定位。有经济发展的限制,也有其他的种种原因。其根源是我们国民还没有切身体会到我们遗产的珍贵,更没有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个国人的职责……因此,要让更多的人深入地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树立保护意识。